每天规划1小时的学习任务,完成时发现自己很疲惫,看似短短的1小时但却坚持不了几天,成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故事的“新主人公“;看着走样的身材,想通过跑步减肥,结果看到别人有效果,而自己却是坚持了一周时间,没有发现跑步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就已经对”跑步可以减肥“投否决票;从他人手里拿来的书单,你一本不差的买到,读不完却成为书架上的装饰品,在那里不断吃灰。你或你身边人可能正在经历类似的事情,那有没有想过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还没有想明白不如我们一起先了解他人的故事(故事源于《认知觉醒》):朋友之前每天的目标是学习和跑步各1小时,但是他发现完成目标每天都是咬牙坚持完成,结束后都是身心疲惫且效果不佳,都是断断续续的完成目标。后来他的计划改变了:每天学习和跑步各半小时,这样他可以愉悦且不间断得完成计划。
正是因为他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匹配模式,纯靠意志坚持,和调动身体情绪积极主动参加计划是不一样的感受。这样做或许会延长你改变的时间,但是却不影响你要改变的量。而你所制定的计划,正是因为不匹配你现阶段的能力,每天似乎在做着努力,却是收效甚小。不知道自己的意志和身体里的那股拼劲会在哪天消失,如果你的计划匹配你现有能力的范围,且逐步向外拓展,你会调动身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什么是匹配自己能力范围的圈子?就是你会做但容易出错的或者稍加能力就可以完成的。正如我2015年高考失败只可以读专科,但是在2016年我的成绩超过一本线三十几分。在复读一年里我将大目标化简成成小目标,第一学期不考虑要超过本科线多少分?而是弥补曾经不会的知识,在一个知识点上的经历:了解——练习——反省——再学习。慢慢的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把困难知识点逐步磨细成为自己的能力范围。第二学期开始根据每次考试多次制定自己的计划,找到可以拿分的和可以舍弃的。这里不是教大家趁早放弃,而是找适合自己的圈子,也因为时间有限。
匹配原则底层就是慢慢寻找合适自己能力的圈子,在此圈子上慢慢拓展,此时做的事情就像在画同心圆,中心是自己,半径是自己的能力,第一步是先画出现阶段自己的能力,每天扩展半径1毫米,这样会使得每个圆都紧密连接。回过头发现你的能力圈已经扩大,而且原来对于你来说原来困难的部分已经近在咫尺或者已经包含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那你的成长就是必然的。你的能力圈也是稳固的,因为这样画出来的圆充满痕迹,而不像你从自己的能力圈强行跳到困难区,中间的部分是一片空白,这样你所看似的掌握令人怀疑,也在实战中经不起推敲。
匹配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学习,也可以扩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的健身计划,你的减肥计划,你的收入情况都适合。不要做太远的计划,因为我们无法把握长远的空白区的变化;改变的步子要适合且坚持,不是以现有的能力圈助跑,一下子跳到困难区域,那样的改变实则没有变化,甚至还会中断你的改变计划。
寻找匹配圈子,逐步前进,时间长但不影响你要改变的量。